最近开始进行冥想训练,目的是达到活在当下的、non-judgemental的状态,把对世界和他人的感受锐化,从纷乱黑暗的思绪闭锁里挣脱出来。
感 觉有点像原先的表演训练,只是重点从表达转移到了纯粹的感受。努力体会自己的呼吸、专注于一件正在进行的事物,感受“做事”本身:观察树叶如何变化,风如 何吹过,流经皮肤的水流的温度,事物的味道层次。允许杂乱思想时常跳出来打断这种专注,接受他们的存在而不急于消除他们,然后再次将注意力转回正在进行的 事物上。
当人能够更加专注之后,感觉也相应敏锐起来,细腻的质感、微小的变化呈现出本来的美感。那一刻,和所有艺术家朋友们曾有的交流一一 浮现,忽然觉得也许一直以来他们对我的批判和担忧都是对的,不要试图用理性解释一切,不要被不能解释的生活的谜团所吓倒。接受和欣赏并非放任感性胡作非 为,而是回复到中庸平和的状态,不预先批判、不做价值评价,简单地观察、感受这个世界。不是非要欣赏,也不是非要不欣赏;不是一定要发现美或丑,或是有用 或无用。不要给自己创建分类,只是无差别地去感受,不要求结果。
若是能做到这点,想来也就可以明白悦悦那本杂志的美妙:追求生活之美并非放纵,而是一种静息之下,生命真相的自然显现。这话要是换成deab的说法就是——他们不过在教我怎么去观看罢了。
昨 天还在和同伴感慨,近来发现好像能看透身边人一样,觉得他们个个充满悲伤,不禁对这个世界都多了一分悲悯。现在忽然觉得,这何尝不是种价值判断,发生在他 们身上的、从他们身体里流过的感受、事件,只不过是他们的存在的一部分,我看到便看到了,若是他们的苦、他们的乐,承认便是,实在不需要替他们放大和承 担。这种虚假的同情和关爱,不过增添对彼此的折磨,不过是一种伪装的善,到底是不必要的。
我想这就是我选择今天的生活的初衷,拒绝自我麻痹 的、以纷乱假象欺骗自己的生活,不接受那种假装的快乐和不踏实的愉悦。选择修炼,学着发掘真正的快乐,也许那只是一种平和的、毫无波澜的状态,像孩童一般 快乐而不自知,不取悦别人,亦不被悲悯所绑架。能够承担别人的毒,无论有没有别人,都能活好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