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锦华|我庆幸自己的回归

全文转自北大博雅论坛:
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A4ODEyNDQ4Mg==&mid=202571912&idx=1&sn=f0a74
5f07147a78e0b1f7d07adc12b4a#rd

摘 要
《昨日之岛》全书由戴锦华本人亲自选定,改定,包括十篇由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
,修辞和论述气势磅礴,信息量巨大。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以来以电影为基点,
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,尤其可以看到他思想发展的断面,发人深省。



昨日之岛:电影、学术与我(代序)

王炎(以下简称王):您是1982年开始在电影学院任教的吧?

戴锦华(以下简称戴):是,今年刚好30年。

王: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大学教职?是成熟的考虑吗?

戴:还的确是。但其动机,今天看来自恋而矫情。
     确定高考志愿的时候,这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选择:新闻系还是中文系?矫情的是
,在我心里表述为,秋瑾还是居里夫人(笑)?选择中文系意味着学术之路,意味着“不
介入”(现实),做“纯”学者。在北大读书时,有时会在昏黄的未名湖边,看到儒雅的
老夫妻携手散步,暗中希望自己也能这样终了自己的人生。选择教职,还在于对学术自由
和自由生活的想象。
     最后一个理由是,七、八十年代之交,我们最恐惧的是精神的衰老、落伍、变得保
守。我想象始终和年轻人一起,与青春共处,也许可以避免、至少延缓心的老化——这最
后一点,我的确至今获益。

王:但为什么选择电影学院?

戴:这完全不是选的,所谓偶然就在于此。事实上成了我生命中的最大幸运之一。我们这
一代人生命中的点点滴滴,都裹挟在历史和大事件之中,社会变迁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
。毕业之际,不幸地遇到了国家机构(包括大学)人事调整,依稀记得又是“精兵简政”
,于是,许多专业对口的部门都停止“进人”。
     如果有选择,我一定选综合大学中文系;如果可能,一定选现当代文学。因为,大
学期间的关注、学位论文都在这个方向上。但是,当时完全没得选,仅有的两个大学教职
是,清华大学的文学共同课,另一个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。
     那时,第五代尚未问世(当然,第五代在圈内的称呼是“78班”——电影学院78级
,和我同届,我们正同时“走上社会”),北京电影学院在社会上还籍籍无名,我几乎无
从获得任何关于电影学院的信息。结果在两个选项中犹豫良久:都与专业无关。最后认定
看似电影学院优于当时纯粹的理工科大学清华,于是做出了选择。

王:具体地说,你的电影研究是如何开始的呢?

戴:比起同代人来,因为“误入”电影圈,所以我的研究起步晚了不少。应该说是两个契
机吧。
     其一是我心中的“恩师”之一:电影学院的前院长沈嵩生教授。我前往报到时,他
是文学系筹备组的副组长,建系后是我的系主任,一年后出任了院长。我曾经在追思的随
笔中写道过,他是此生最敬重的人/前辈之一:如此正直、睿智与包容。在阴晴不定的19
80年代,为我提供了如此多的庇护与引导。
     而另一个开端则得自法斯宾德——德国新电影的那位大导演,而不是最近大热的英
国演员“法鲨”(笑)。

王:21世纪中国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,您的国际学术活动也大大增加,到全世界各地参加
会议、国外讲学、国际学术交流等非常频繁。您如何评价自己在新世纪这十二年的工作?

戴:我并未投身社会行动,但却没有放弃介入。相反,我放弃了自己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
年代的个人基调,放弃了旧式知识分子的自恋和傲慢,选择以一个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
我所认同的社会行动。
     我为自己设定了几个前提:
     其一,我要求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。我固然可以做行动中的人们要求
或希望我做的一切、我擅长的一切;但我也乐于做任何类型的工作:劳动、打扫、煮菜烧
饭……我的原则是,对我认同的事情,我能帮忙则帮忙,不得则帮闲,底线是绝不添乱。
我不是领导者,不是启蒙者。我拒绝悲情,拒绝成为米兰·昆德拉意义上的舞者,拒绝舞
台追光。
     其二,我给自己一个限定是,内在地连接起我的社会介入和学术思考,但外在清晰
区隔这两部分:我拒绝借社会介入获取或增值自己的学院象征资本。我拒绝借社会行动获
取道德正义的高度或悲情自恋的资本。事实上,我从行动中的人们那里获得的是活力、创
造和快乐。
     其三,我再度上路——行万里路,看世界。于我,这是又一次的走异乡、行异路、
“寻找别样的人们”。这一次,我选择不再是欧美,而是第三世界——亚非拉。十余年间
,我造访了数十个亚非拉国家,每次都会深入其内地和乡村,我的生命和视野因之而彻底
改变。
     这一过程的一个副产品,是我在不期然间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转型——不是变
身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学者,而是具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视点。我曾相当挫败地感到自己
经历着思想上的“鬼打墙”,但在豁然开朗之后,我庆幸自己的回归。我发现自己拥有了
面对电影的事实以及与电影的事实所不同的视点与思考层面,发现了平行于我的第三世界
研究,而电影仍充满魅力和召唤。
     二十年过去,我再次返归电影场域。

王:太好了,欢迎回来。

本文摘自《昨日之岛: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》,戴锦华 著,北京大学出版社,出版时
间:2015年1月。



《昨日之岛: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》
丛书名:培文·电影
作者:戴锦华 著
定价:56.00元
北京大学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5/01

内容简介:
本书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,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以来电影
为基点,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,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。

作者简介:
戴锦华,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;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
授,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,博士生导师;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
授,并曾在美国、欧洲、日本、香港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。从事
电影、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。

目录
昨日之岛:电影、学术与我(代序)
断桥:子一代的艺术
性别与叙事: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
雾中风景:初读第六代
情结、伤口与镜中之像:当代文化中的日本想象
庆典之屏:新世纪的中国电影
历史、个人与另类冷战书写:《打开心门向蓝天》
全球化时代的怀旧与物恋:《花样年华》
侯孝贤的坐标
主体结构与观视方式:再读第四代
“刺秦”变奏曲

			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