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周有着奇怪的体验。或许是由某几件彼此互无关联的事情引发的情绪crisis,发展到一定境地之后开始脱离具体的情由。也就是说,开始分离痛苦与具体的人和事,发现自己的痛苦真的就是很单纯的痛苦,也因为这种单纯而对解决方式束手无策。那种感觉,就像空有一腔热血,却不知该着力于哪儿。这时候,脑海中浮现一句话,就像新年耳鸣所昭示的那样,抑郁,是一种逃不掉的残疾。
所有你试图遮蔽、逃离、治疗、改变的动机,都只会加重痛苦本身————断肢不会再生,失去不会复还。越是挣扎,套得越紧,像是workshop上督导作的示范,你拼命拉扯一根绳子,绳子也在同样拼命拉扯着你。
可是你如果把这根绳子扔到地下了呢?
是的,它还在那里,你没有办法抛弃它。但是你为什么不可以让它在那里,然后继续你自己的工作?
为什么不可以放弃反抗,就这样let it be?
或许并没有那么难。想起来的时候,看看它,摸摸它,然后继续你原本的事。不要试图改变什么。不要对抗,不要精神洁癖,不要完美主义。
接受,大概就是包容的根本。不只是包容情感中的对象,糟心的工作伙伴,不公平的境遇; 绝大多数时候,是接受和包容不完美的自己。接受残疾的事实。接受你与别人的不同。接受因为你的不同而发生在你身上的不同的境遇,不要反驳诘问,不要急于判别对错,更不要质疑自己。停止问为什么,这对于我们这些做研究的人几乎是反本能的罢;但是如果你相信,走到今天是具备了超越常人的努力、天赋和运气,那你凭什么就不愿意相信,同样在此刻,这样的努力、天赋和运气不会帮助你接受自己而停止诘问呢?
我知道,一些道理听上去都像假大空的迂腐条款。迂腐就迂腐好了,我们试一次,好吗?不要想下次会怎样,不要想曾经自己怎样,就是眼下,现在,让我们不带期待地试一次吧?
如果你都不能善待自己,又如何善待别人?更怎么可能遇到一个比你还懂得爱你自己的人呢?最后,又为什么要指望别人的给予?
哦,我又开始问为什么了。
那就问吧,没有答案,问过了,过去了。继续写,继续工作,冒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,暂且放一边去。剩下的几个小时里,尝试做一些计划,完成一些本来要完成的事情。把眼下的这段日子过去,把现在任性的想法留给假期。
若是残疾,就带着残疾活下去吧。若是懒惰,就懒惰地活下去吧。放开才能有新的开始,才能看到新的可能。一切事物总有其界限,把自己交付出去,让本能让造物主来提醒你界限的到来。触碰到那根界限的时候,该改变的总会改变。
活到上天给你的界限,接受命运,但做个乐观主义者。